心靈雞湯,健康養生,兩性話題,

好人不會總吃虧


蚝油的誕生和豆腐一樣,都來自一個偶然的錯誤。

1888年,廣東人李錦裳因幼年喪父,一直和母親蔡氏相依為命,後從老家新會七堡鎮輾轉來到珠江口的南水小村謀生。當地人以打漁為生,盛產生蚝,李錦裳就地取材,平時在茶寮里煮點蚝汁售賣。有一天李錦裳生火開始煮蚝,誰知忙著接待客人,全然忘了火上有蚝的事情。等鍋里傳出味道才頓覺不好,他很沮喪,以為這鍋蚝一定報廢了。結果揭開鍋,出乎意料的是裡面煮的生蚝並沒焦煳,而是沉在鍋底,變成了厚厚一層濃稠油脂,奇香撲鼻——蚝油就此誕生。

廣東人素來有經商的頭腦,李錦裳將蚝油嘗試著做菜發現是極好的調料,於是他把茶寮改成了專制蚝油的作坊,取名‌‌「李錦記蚝油庄‌‌」。李錦裳是個精明人,但也是個厚道人,在當初開茶寮賣蚝汁的時候他就慷慨賒賬給當地漁民,允諾等他們收成好的時候一併還錢。大多數人都能信守承諾,也有少數人欠賬不還,無論是真的沒錢還是誠心賴賬的,李錦裳不會去討債,反而每到年終,就把這一年的賬單燒掉。所以李錦裳在當地口碑特別好,加上做蚝油真材實料,捨得投入,沒有幾年,‌‌「李錦記蚝油‌‌」這個牌子就遠近聞名。

後來因為一場大火毀掉了李錦裳多年苦心經營的成果,他只好輾轉來到澳門,繼續自己的蚝油庄生意。澳門人一直有吃蚝的習慣,李錦記蚝油在那裡也是大受歡迎,產品不僅覆蓋了澳門的食肆酒樓,還開始銷往香港。李錦裳有三個兒子,長子兆榮英年早逝,次子兆登和三子兆南成為父親的左膀右臂,合力把李錦記蚝油庄的生意做大。李錦裳退休之後,李兆南承繼父業,成為第二代掌門,並正式把‌‌「李錦記‌‌」總部遷往香港,完成了‌‌「李錦記‌‌」從手工小作坊向大型加工企業拓張的過程,還打通了遠銷北美的渠道。

1954年,李兆南的長子李文達遵從父命,放棄在澳門紅紅火火的六家工廠,到香港正式加入‌‌「李錦記‌‌」。李文達時刻牢記祖父的訓導,小時候祖父燒掉漁民欠賬的賬單的時候,就曾經語重心長的告訴他們,‌‌「不讓賬單成為下一代的負擔‌‌」,他的經營理念同樣是‌‌「絕對不讓客戶吃虧‌‌」。

早年曾有位美國經銷商對一批蚝油的口味提意見,儘管不是質量問題,李文達也立刻把這批貨收回,換了一批貨再發過去,這筆交易單算運費就損失很多。李文達認為值得,對李錦記來說,口碑比賺錢更重要。創立‌‌「熊貓牌蚝油‌‌」後,一度不被市場接受,李文達讓經銷商們放心拿貨,可以賣完了再付款。銷往美國的產品,除了按照合同規定的數量發貨之外,李文達還多發,‌‌「人家要一個櫃,我就發兩個櫃;要五個櫃,我就發十個櫃。‌‌」這麼冒險的舉措,李文達卻胸有成竹,‌‌「做生意,最重要的是誠信。‌‌」那些經銷商不久又來拿貨,說沒想到這麼好賣。

後來‌‌「熊貓牌蚝油‌‌」賣的好了,招來了仿冒者。馬來西亞有家工廠生產的蚝油,商標和包裝做得酷似‌‌「熊貓牌‌‌」,李錦記贏了這起維權官司,連帶著銷售侵權產品的十八家超市也要賠償李錦記的損失。李文達為了減輕超市的損失,建議他們改賣正宗的李錦記產品,把賠款當作李錦記的市場推廣費用。他的這個決定讓那些經營者都很感激,此後拚命推銷李錦記產品,真正的‌‌「熊貓牌‌‌」在馬來西亞銷量大增。

李文達的經商策略和脾氣秉性,正是中國老買賣家的特色。做買賣當然是要掙錢,商人們都沒有什麼遠大的抱負,但錢要怎麼掙,或者怎麼掙才能掙到更多錢,這裡面卻是有著對人性和文化的考量的。

著名作家、編劇鄒靜之講過以前北京的老買賣人是怎麼做生意的,‌‌「比如買書,你們家是讀書人,書店的夥計就定時地去您家裡,給您看,都有什麼書。你說這書我想留下,一分錢都不用給,年底結賬。留下以後看完覺得不好,他下次來拿走。你不要,可以。這就是那個時候的北京人,買的賣的,都有風範。‌‌」

你說有沒有人看完書還不願意付錢,就說不要了,讓書店再拿回去?肯定是有的啊,即使在那個讀書人還非常在意廉恥的年代,也不會人人都遵守規則,不過商人們雖然厚道講風範,但都不傻。你來上這麼兩回,人家下次保證就不做你的生意了,你要是問人傢伙計怎麼不來了,老闆會周到圓滑的說:‌‌「我看您不太喜歡我家的東西,就不送您府上招您生氣了。‌‌」姿態謙卑,可是話里軟中帶硬,但凡要點臉的還好意思嗎?

誠信經商,誠信待人,都是有風險的,誠信永遠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美德,小人會從誠信中得利,但精明的商人們知道自己做的是絕大部分人的生意,小人吞掉的那部分只是必須付出的成本,而他在另外尊重承諾的人身上得回的還是大多數。這個生意永遠不虧本。

有人問李文達,有沒有受過騙?李文達說當然有,不過‌‌「受騙只能怪自己看錯人,你看到他臉,沒有看到心。‌‌」李文達覺得上當也是上課,是為自己變得更聰明交的學費,但覺不會因此變得不相信人。因為他始終堅信,‌‌「好人不會總吃虧。‌‌」

他做了這麼多年的好人,捐資助學做慈善,誠信待人,不僅沒有受損失,生意卻越做越大,李錦記這個品牌實現了全球化企業的騰飛。這充分驗證了他堅信的那句話——‌‌「好人不會總吃虧‌‌」是正確的。

‌‌「思利及人‌‌」是李文達的座右銘,這四個字出自唐代顏真卿書帖中的詩句:‌‌「修身豈為名傳世,作事惟思利及人。‌‌」他說:‌‌「做什麼事情都要思利及人,就是思考對方有沒有獲得好處。‌‌」對方有了好處,才會有動力給你好處,會互利互惠,這是一條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基本規律。他敢於超量給經銷商發蚝油,就是因為相信,只要是誠心誠意做買賣的人,都能明白要長線銷貨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暫時貪下這批貨,是可以得到眼前的實惠,但短視,貪小便宜,對他們的長遠發展沒好處。

現在很多人不願意做好人,因為好人會吃虧。好人會吃虧,這是一定的,有底線的人常常鬥不過沒底線的,在一個人的世界中,猛獸會橫行一時,這一點都不奇怪。

但好人不會總吃虧,因為人好,不等於人蠢。好人有信仰,有美德,對世界有敬畏,他所信仰的正是人性之中永不泯滅的善意和美好。那些聰明的有頭腦有智慧的好人,都懂得怎麼對別人好,也懂得怎麼從別人那裡得到自己應得的好,更懂得怎麼保護自己的好不要給了不值得的人。

好人最後都能從世界那裡拿回屬於自己的報酬,這個世界正是因為如此才沒有淪陷,雖然歷經各種醜陋依然有值得人去熱愛的理由。

好人不會總吃虧,真的,我們都應該做那種又聰明又心地好的人,這樣不僅對良心有交代,對自己更有交代。


威而鋼,犀利士,必利勁,犀利士5mg,747娛樂網
超級威而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靈小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