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雞湯,健康養生,兩性話題,夏日的一天,有好朋友來上海出差。很久未見,一起吃過晚飯後仍意猶未盡,我們順路去黃浦江邊的一家甜品店坐了下來。店裡生意很好,店外一大片桌椅陽傘,天氣還處在暑熱的濕悶中,我們自然選擇了在戶外坐下來,吹吹涼風,順便看看浦江對面的外灘夜景。

說實話這樣的閑適在我平常的生活里也不多見,雖然這裡離家不遠,可是很少會在忙碌的生活中慢下來,坐下來,靜靜看看對面的夜景。就在跟朋友聊天時,一位目測四十多歲的乞討婦女走了過來。雖然穿著破舊,可是依然沒能掩飾住她臉上尚且光滑的皮膚,和不見風吹日晒的優渥。她在我們面前駐足了十幾秒鐘,我跟朋友一直安靜地等她離開。可是這位乞討者倒是堅韌不拔,也可以說臉皮甚厚,看我們無動於衷,張口要到:「妹妹給點錢吧。」我們再沒法安靜下來,看樣子不打發她走,這夜景無法再欣賞下去。於是我迫切地想要打發她:「我們沒錢給你,你走吧。」想不到乞討者竟然一臉橫肉地回說:「你沒錢還坐在這?」


我竟然一時語塞了。也可以說,是想罵人了。我有錢,為什麼就要給你呢?難道我的錢不是努力工作賺來的嗎?為什麼要給你這樣一個尚且可以自食其力,卻不肯勞動而要伸手跟別人要錢,還理直氣壯地認為,別人比你有錢就應該給你的人?朋友示意我別跟她計較,於是她罵罵咧咧地離開了。而我更加堅定了自己沒有給她錢的做法是正確的。

這樣的事情,不僅僅發生在乞丐的邏輯中,也存在於很多普通人的腦海中。有的人想當然地認為,一個有錢的人,ta的錢「就應該」給比ta窮的人花。比如有的人家裡有一兩個有錢的親戚,其他人就會想當然地覺得有錢的親戚應該無原則無底線地接濟其他人。

有限度的善良 是不是精緻的利己主義?

其實,這更多是一種儒家文化下的道德綁架,與400年前的海瑞司法理念相當相似。明朝那個大名鼎鼎的海瑞在判決疑案時,所持的定律即是「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這其實是一種非常依賴道德判斷而不是理性法制基礎的斷案準則。乍一看是有道理,可是仔細想想,有錢人一定是壞人,窮人一定是好人?這樣的邏輯為什麼一定成立?

無獨有偶,前些日子朋友跟我說了件事。他的班裡有位同學的媽媽生重病,家境又很艱難,因此班裡組織捐款。同學們都非常熱情,事情完成後,組織者公布了捐款總金額及人數,粗略一算,人均1000多。那位組織者懷著不屑與嘲笑的口吻對我朋友說,你知道xxx捐了多少嗎,只有100!現在給個紅包還不只100呢,他就捐了這點,還真好意思。我朋友只能嘴裡應付著,可是心裡在想,誰家沒有難念的經呢。人到中年,必然用到錢的地方很多,寬裕的願意可以多給點,不寬裕的也不能強求,畢竟,這捐款本身就是一種愛心的表達了。

這讓我想到了那句話,不要拿別人的善良和給予,當成想當然。其實本質上,別人不捐一分錢,也並不相欠,而捐的每一塊,都是一種善意的舉動,要用數字本身衡量善良的多少,難免偏頗。

這不禁讓人思考,到底什麼是善良?

反思自己,曾經我覺得自己很善良。比如,任何乞討的人,都可以從我腰包里要到錢,背孩子的,殘疾的,年老的……那時我經常遭到家人的批評:「你知道那些乞討的人,其實比你還有錢嗎?」可是我不以為然,因為看到那些可憐的人,總覺得自己過得比他們好,因此就應該幫助他們。又比如,路上遇到發傳單的,不管有沒有用,我都會接過來。因為那時心裡總會想著,自己在學生時代也發過傳單,知道那種被拒絕的感覺是怎樣不好,所以不應該這樣冷漠地拒絕別人。前不久聽朋友談論,自己居住的小區,有人建議設立野貓收留點,定期給流浪貓提供食物。

向乞丐施捨錢財,毫無條件地接受路邊的傳單,單純去餵養野貓而不考慮其他影響因素,這真的是善良嗎?

其實這只是完成了小我「施善」的滿足感,而對社會並無大益處。試想,如果每個人都對乞丐如此無私慷慨,那麼通過乞討應付生活、想不勞而獲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如果每個人都接受了自己不需要的傳單,那麼被砍掉的樹木只會更多,而不是加速幫助這種沒落的信息傳遞方式被淘汰。而對於收留流浪貓的想法,如果只是提供食物,卻不同時考慮健康及衛生防疫,那麼對流浪貓的收留可能引發疾病傳播,同時對社區內的嬰兒和小寶寶造成潛在的傷害危險。

因而曾有人說:「通往地獄的路是由善良的意願鋪成的。」這不無道理。

也許太多次,那些因「施善」而滿足的內心,只是我們曲解了「與人為善」和「毋以善小而不為」的含義。它並不是告誡每個人,要毫無選擇地濫發善心,因為這樣很有可能會適得其反。

而從另一方來講,接受別人善行的人,是否懂得感恩,是一個決定社會整體善良程度的重要因素。如果從弱者的角度,用道德綁架別人的善良,用輿論力量傷害那些「施善」的人,那將是非常可悲的。比如在天災人禍之時,新聞報導里那些名人的捐款。捐多的大家應該給贊,捐少了卻不應該遭到奚落,畢竟捐款本身就是自願行為,誰又能保證自己有那樣的財富和地位時,會做得比別人更好呢?嘴炮誰都會。無怪乎有人感嘆,好人都在網上,冷漠都在路上。

曾經有個朋友就向我抱怨,總是接收到同事的各種「小」要求,幫他們做這個,做那個,因為他做來都是得心應手,天長日久,大家便覺得,這些事就應該他做啊。他如果哪次拒絕了,大家反而覺得他好像不稱職了偷懶了,因此弄得自己苦不堪言。

而我的一位同事則是樹立了「立場堅定」的好榜樣,每每同事來要求幫忙,他都會有禮貌地說,這次我可以幫你,同時教給你該怎麼做,下一次請你自己做哦。久而久之,沒有人會因為一件重複的事來麻煩他,也不會有人覺得他冷漠不近情理。

說了這麼多,到底怎樣才算合理地為善?愚見為,大是大非的問題上,要考慮結果導向的行為善良。也就是說,善良就是向著好的結果的方向行動,而不僅僅是為了好的意圖行動。而小是小非的問題上,應該只對懂得感恩的人行善,不過通常,這是像雞和蛋誰先誰後一樣相互影響的問題,那麼,請遵從內心的感覺,這也許就是最合適的善行。就像當年韓信漂母一飯,像漂母那樣單純為了救助一個頻臨餓死的生命施善,而永遠不要考慮後果如何。

而懂得感恩,也許就是為善的第一步。就像朋友之間,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那句話:「我請你吃飯,不是因為我比你有錢,而是因為我在乎我們的友情。」


威而鋼,犀利士,必利勁,犀利士5mg,747娛樂網
超級威而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靈小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